无接触条件
有一个涉及到很多不同效果的条件,对于普通观众来说,这是在思维上的一个重点,对魔术师来说,也是一个经常会被困扰的条件,我认为很值得单独来讨论,这就是我所说的无接触条件。简单描述一下,如果有个效果是一个物体从 A 点转移到 B 点,如果 A 点和 B 点之间是没任何接触,这效果本质上就会变得更强。
一个硬币从左手转移到右手这个效果,如果两只手触碰过,效果就会减弱,即使只是一瞬间。一张观众选的牌从牌叠转移到钱包里,如果你一开始从口袋拿出钱包时把它放在了牌叠上面,效果也会减弱。
提醒你,如果你问观众,即使两只手触碰了,硬币又怎么会从一只手转移到另一只手呢?你的拳头一直是紧握着,他们也无法告诉你为什么。当然也无法告诉你为什么你把钱包放在牌叠上面,那张牌就会跑进钱包里。然而,一般人本能上都会认为,触碰了就会更容易做到。当然,他们的想法是正确的。
在正常的情况下,常人都很容易发现这一点。他们是没有明确意识的,只是因为它违反了无接触条件而已。没有明确意识但并不意味着不重要(事实上,所有决定效果的重要因素,大部分都是在无意识层面上)。先抛开无接触条件的无意识层面这一点,观众通常会在他们的评论当中谈论到这个因素的重要性;观众的评论通常都会比魔术师的自我感觉揭示得更多。
把物品准备好放在看不见的地方,在这样的转移效果下,无接触条件也可能会因为公然地把物品从 A 点移动到 B 点而受到影响。在艾尔姆之雷的"手掌之间(Between Your Palms)",表演者开始会把牌放在观众看不见的地方。在设置好这张秘密牌之后,就会发现这张秘密牌和观众选的牌一模一样,连签名都一样。难以想象还有比这更惊奇的了。然而,这个魔术并不能激起观众的情绪。
原因不在于情节而在于步骤,因为它违背了无接触条件。在揭示这张牌之前,它让两张其它选牌有了接触,在把签名牌放回牌登后再从牌登拿走。
这个效果还有其它版本,把需要设置的牌加在两张牌之间或者四张同数字的牌之间。只有艾德·布朗1的版本是完全做到把牌孤立的,他把要设置的牌放在一个隔离开的钱包里。(然而,再看看我的"梦之牌(The Dream Card)"桌面版本和纸牌老手表演的"(精神之牌)The Psychotronic Card",这类型的效果无一不遵循无接触条件)
一些魔术文学作品或者一些其它的对近景魔术的揭秘,很多都会为了某些限定条件而违反无接触条件。例如,在一个"4A 集合"里,一叠牌要碰到另一叠牌才能发生转移。一些流程把选的牌放进牌盒里,这个牌盒必须一开始就放在桌面上。在一些"扑克穿越(Card Across)"效果里,两叠牌必须开始就放在一起。
我确信无接触条件对观众的重要性,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表演经验和观察力。我相信任何人表演同一个效果的不同版本都会带来相同的结论。尽管如此,我知道还是会有魔术师不同意我这点的。
问题是,观众认为 A 点和 B 点之间没有接触会让魔术更加难成功,他们是对的。这就是为什么很多这些效果的版本都喜欢在 A 点和 B 点之前构建一种联系的原因。当这些魔术发明者大概都会争论无接触条件究竟对观众重不重要,他们经常会把流程编排成"A 点和 B 点有接触,但是接触的时间很短,是不可能完成转移的"的形式。例如,在某个"扑克穿越(Card Across)"中,两叠牌互相触碰了一瞬间。这就无疑的承认了这段时间的触碰就是两点之间的接触,这样就会影响到效果的强度。但是,同样的逻辑下,"他们根本没有接触"让观众对这点更加清楚,那么效果也会加强的。
很多在魔术书和杂志里发表的作品。通常都会考虑什么魔术是容易发明的,而不是表演起来效果更好的。很多魔术师表演都会考虑那些容易办到,而不是考虑怎样才能对观众造成最强烈的震撼。例如,很多魔术师都不敢使用手掌藏牌法,因为容易穿帮,所以无需藏牌的牌进钱包效果就开始流行了,这也意味着把钱包放桌子上,或者在钱包里放入其它的牌。这样的版本可能会缺乏观众的确信度,清晰度和和直接性。直接通过 Palm 牌完成,难度相对稍大。你要自己决定好哪个才是最合适你的方式。
1艾德·布朗(EdBrown),遗传学家,业余魔术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