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yboard shortcuts

Press or to navigate between chapters

Press S or / to search in the book

Press ? to show this help

Press Esc to hide this help

为什么说服者有效

毫无疑问:意外说服者和伴随说服者的共同点就是它们表面上看来都是无意识的。无意识通常都是说服者最好应用方式,因为要确认某件事情,说服者都是通过间接证明的。如果让观众信服这个目的是现在的、明显的,那么他们可能就会怀疑为什么,如果你真的想让他们相信你说的,你不能使用直接的证明。当然,如果他们理解你的行为只是无意识的,这个问题也不会出现。

着无疑问:无意识的方法另一个优点就是,如果观众理解一个行为是无意识的或是偶然的,他们会认为这是一个真诚的,人们理解但却不情愿去承认这是很多魔术师在案例中都会有的行为。

举个例子,我们来详细讨论一个在纸牌还原里常用到手法。表演者把观众选的牌撕下一个牌角,偷偷把牌角换掉,然后把换掉的牌角交给观众。之后,如果这个角和牌吻合的话,就证明这是同一张牌。撕下的牌角是一个流程的条件,但不是非常有效,因为它低估了观众的智商。偷换牌角这个想法对于理解能力强普通观众来说是非常容易猜到的。

这个事实也引发了一个故事,一个关于我的朋友鲍勃·科勒1的故事。他经常表演"钞票进柠檬"的效果,常常会让观众用Sharpie pen2在钞票上面签名。这个效果泼有用相同的钞票,签名的钞票确实在柠檬里面。

一天晚上,鲍勃表演这个魔术,他手伸进口袋里想拿出他的Sharpiepen,却找个到。他临时撕下钞票的角给观众保管来继续效果。注意,钞票和角都没有偷换。在行檬里的钞票确实是开始向观众借的那张。表演完之后,很多普通观众都来指责鲍勃伽换了角。从此以后,他时时刻刻都记住要把Sharpie pen放在口袋里。

整个过程说服者在发挥些什么作用呢?在他的好书《经典近景魔术新篇(A New Look at Some Classic Close-Up)》里,比尔·欧卡尔有一个很好的纸牌还原版本,他使用撕下来的角来骗得观众不去怀疑刚才我们所讨论的问题,他的方法有所不同。他把牌撕了之后把一个角落在桌子上。他没有发现,直到其他的部分已经消失了之后,一位观众告诉他才发现。

最初被失误扰乱了,但最后还是把问题解决掉了。把那个牌角送给观众做纪念品了。之后还原的牌重新出现而且缺了一个角,观众当然还记得缺的那一块,没有任何的暗示,始终坚信那个牌角和被还原的牌一定吻合。

我一点都不怀疑,比尔的这种情况,这是极具有说服力的。只要表演者成功通过他的表演,真正的使观众相信掉下的那块只是意外。所以,一个手法的失败实际上也可以是一种成功的条件,这就是意外说服者。这只是因为观众认为意外是真的,而不会认为这是蓄意的行为。

抛开逻辑来看,这样轻描淡写地处理的其他好处就是,观众几乎发现不了这是一个意外。观众仅仅会关注一些刻意去做的行为,而只把这些轻描淡写的事情放在潜意识里。这里特别可取的就是能够获得观众深层次的信任。这样处理的一个有趣的地方,就是它避免了观众挑剔的心态。所以,一个潜意识的说服者不需要清晰地去满足目的。很多好的说服者都不要求清晰的逻辑,但要有明确的心理分析。

例如,几乎每个案例里,要偷换一件物品,都需要在某些掩护之下进行,你可以使用一个潜意识说服者,去减小观众怀疑偷换动作的几率。可以在表演里加入一些特别的瑕疵,来达到这样的目的。

如果你在信封上写些什么,你可能会制造一些意外的小错误。可能你会假装你的笔不小心滑落,在信封上弄了个小记号。所以,你得事先在准备好的复制品中做好相同的"错误"。在一个皮钱包流程里,你可能在里面放一张照片,这张照片有一条折痕。在钱包的另一面,你放一张一摸一样的照片,连折痕都是一样。

每个这样的瑕疵,无论有多少复制品,都非常容易做得一模一样。他们的存在不能证明任何事情。但是因为说服者在观众的潜意识里生效,使得观众不会去怀疑,你是不是有一张连折痕都相同的照片。

另外还有一个抛开逻辑的好例子,托尼·雷文3命名为"原始原则"。当运用一件事先准备好的普通物品时,你带起这件物品,看起来就好像刚从商店里购买的一样,这样就可以避免观众的怀疑。

例如,假设你准备使用一个特殊信封。之后,用纸条把它和一打普通信封捆在一起,这些通常在文具店都可以找到。最后,在上面贴上一张价格标签。把这些粗略告诉观众,"这些是普通信封,你任意一个商店都可以买到"。最重要的是,因为这是下意识地说出来的,这比你把上面的句子都一句不漏的说出来,确信度强得多!

一个抛开逻辑的说服者,心灵魔术师几乎把所有时间,都花在如何把一个小错误加入到语言的程序里。人们好像真的会相信精神力量是真的。如果他只是在耍小把戏,他肯定不会犯任何错误。这不是感官上的欺骗,而是让观众确切地相信。

有个抛开逻辑的说服者的经典例子,在一个没有魔法的世界里,有一个充满传奇性的骗子——瑟夫·韦尔4。在那时,韦尔正准备在赛马比赛里设置骗局。在他得到别人的信任后,他会说,他有赛马比赛的内幕资料,他想用这些资料让他的这些"新朋友"获利。但他又不能直接告诉别人胜利的马的名字。因此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在钱上做记号然后交给韦尔,他会在赢了之后把奖金给买家。不用说,这位韦尔马上就会拿着钱一去不复返了。

目标人物可能会在最后一刻才感到胆怯,就好像让他交出他所有的财产一样。目标仍然犹豫,这时,韦尔就会告诉他,比赛马上就要开始了,如果他不赶紧下注就迟了。毫无疑问,在他做决定的那一刻,他会怀疑他交了钱之后还能不能再见到韦尔。当韦尔感觉到目标有点动摇,他就会不顾一切地寻找一些手段去获得心理上的优势。韦尔会穿一件昂贵诱人的外套,让目标一开始就称赞他。如果真遇到这样的情况,他会把这件外套脱下来给他的目标,说:"现在已经迟了,我必须在比赛开始前赶到售票窗,你帮我拿着外套等我回来吧。"一旦他把外套交出来,目标就会立即交钱。在受骗者的潜意识里就会认为,"他一定会回来拿回外套的排出来的"

假设韦尔说的是"我把外套留下来作为抵押"。你可能就会回应"荒谬!谁会同意用一千元的外套来担保一万元的借款?"然而,只要这个逻辑事先没被说明,就还是会有人上当。所以,这个荒谬的逻辑也证明了心理信任的存在

1鲍勃·科勒(BobKohler),美国华盛顿职业魔术师

2Sharpiepen,一种用无水份墨水的笔,笔远在柠檬汁浸泡下也不会融化。

3托尼·雷文(TonyRaven),1930-2005,魔术师,擅长于心灵魔术与逃脱术

4瑟夫·韦尔(Joseph Weil),1875-1976,美国著名骗子, 据说一生骗取超过八百万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