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空出世观后感
本文最后更新于:2025年4月20日
看了北影节放映的横空出世,感触颇多,有几处几乎落泪。
印象最深刻的两处台词
上级调你来造原子弹
我不会啊
我也不会
应该说美国是一个美丽的国家
可是它不应该像现在这样,动不动就要欺负你
让你就想对他大喊一声:NO,去你妈的!
这句台词说完,全场鼓掌。
彼时彼刻,恰如此时此刻。
电影散场后,听到其他观众说,这些人是有追求和目标并且愿意为之不懈奋斗的。
那现在的我们还有吗?
豆瓣有一句热评说
那个年代的人真是有信仰和精神的,不是我们现在能够评论的
片中的陆光达也说
人是需要精神的。
我很羡慕他们的状态。
从电影的角度说,它有一些我不太喜欢的地方,比如说一些故事和场景的转换可能有些生硬,但是看到最后我已经忘记了这一切,因为它有中国人最朴素最真挚的爱国情怀,情感浓烈到我已经忘记了其他。
尽管我可能不喜欢里面的某些集体主义桥段,但是作为中国人,无论如何还是会被电影中真诚的情感、浪漫和气魄打动。(一言以蔽之,看得很上头)
观影中唯一一次落泪是陆光达夫妻在大雨中重逢,此前的感情都在那一刻凝聚,然后再爆发出来,人的喜怒哀乐在时代背景下显得更加厚重。
最后想谈一下这部电影和诺兰的《奥本海默》,可以发现,他们描述的题材相同,但是故事的重点、对原子弹的态度、人物的刻画和叙事手法都截然不同。
当然,我觉得很大程度上这是历史原因,两国研制原子弹的历史背景截然不同,文化也截然不同。
这里讲一个我印象比较深刻的区别,奥本海默建设基地的时候考虑的是如何让科学家们安心地在远离人群的地方工作,所以他造了一个小镇,而横空出世的条件就艰苦得多。
杨振宁先生曾经说
我以为邓稼先如果是美国人,不可能成功地领导美国原子弹工程;奥本海默如果是中国人,也不可能成功地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当初选聘他们的人,钱三强和葛罗夫斯,可谓真正有知人之明,而且对中国社会、美国社会各有深入的认识。